人所感知到的光,是人的視覺系統(tǒng)特有的知覺或感覺的基本屬性,會對人視覺系統(tǒng)、非視覺系統(tǒng)、心理的健康起到重要的影響。光健康包括光對人體的短期作用效應和長期慢性作用效應。短期作用效應指8小時內的光輻射所產生的影響,即光化學損傷和熱損傷。長期慢性作用,包括閃爍、眩光及非視覺的生理節(jié)律影響等。
光通過大腦皮層的作用,對人的心理活動、情緒等有直接影響。紫外線、光色及光的閃爍等均會對人的心理產生作用,從而影響人們的身心健康。
光對非視覺系統(tǒng)健康的影響
光是調整生理系統(tǒng)的有效刺激,也是維持正常生命節(jié)律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。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光除了產生視覺之外,還對生命節(jié)律、神經內分泌及神經行為反應產生重要影響。最有影響力的是光誘導重置生物鐘的現象。
從非視覺效應的發(fā)生機理來看,人們發(fā)現視網膜上的感光能力由視錐細胞和視桿細胞控制,但仍有一部分其他細胞,光的非視覺效應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:
亮輻射強度
不同的光輻射強度對非視覺效應的影響存在明顯差異,這與光的視覺效應類似。
光譜敏感性
與視覺效應類似,非視覺效應對不同波長的光譜敏感性同樣存在較大差異。
一天中的時刻
一天中光輻射暴露的時刻決定影響生命節(jié)律的方向。在6:00~18:00時間范圍內的足量光照會使得生物鐘提前,而其余時間的足量光照則會令生物鐘延遲,不同時刻的生物鐘提前或延遲的作用效果也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。
暴露時長
暴露時間的長短會帶來影響程度的顯著差異,數據表明相位移動的程度隨著光輻射持續(xù)時間呈指數型增長。
照射部位
與視覺系統(tǒng)不同,非視覺光感應不需要獲知精確的空間分辨率,因為它只關心環(huán)境輻射的變化。研究表明,光線照射到視網膜下部會產生更強的非視覺效應。
晝間光輻射暴露量
白天光輻射暴露量越大,晚上的光輻射敏感性越低。研究表明,生命節(jié)律系統(tǒng)更可能對光輻射強度的變化響應,而非單純的光暴露。